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通告 - 中心新闻  
我中心张士杰博士于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杂志在线发表高水平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02    新闻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研究实验中心   浏览次数:

近日,我中心张士杰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神经科学TOP期刊《Transl Neurodegener》(即时影响因子IF=9.307)上发表了题为“Clin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Wilson’s disease in China”的研究论文。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病,WD是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见于青少年。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正常人体的新陈代谢,肝豆状核变性导致铜代谢障碍,过多的铜沉积体内造成肝脏、大脑豆状核、肾脏等脏器的损害,造成体内“铜中毒”,从而出现复杂多变的临床症状如肝硬化、锥体外系表现、精神异常、肾功能损害、角膜K-F等,首发症状可以出现各个系统的表现,从而给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挑战。上世纪9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明确了肝豆状核变性的基因定位,自此国际上开始了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突变和临床起病特征的研究,以试图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张士杰博士系统研究了中国30个省份和地区136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ATP7B基因突变和临床起病特征,丰富WD致病相关的ATP7B突变谱,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报道中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特有的116个突变,首次探索脑型患者首发症状(肌张力障碍、震颤、流涎、构音障碍、步态异常)的潜在影响因素,肝豆状核变性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研究分析了中国不同区域ATP7B热点突变的分布差异,通过系统的统计学分析明确了性别、起病年龄、ATP7B突变类型与首发症状的相关性,并阐释了ATP7B突变类型对起病年龄的影响,有望为中国WD患者的诊断、咨询和治疗提供理论及临床指导。

肝豆状核变性在中国有着更高的发病率,其复杂多变的发病症状起病年龄临床诊疗造成巨大的挑战。在该研究张士杰博士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起病症状的影响因素,阐明了c.2621C>T (p.A874V)突变携带者异于其他突变类型的临床特征,经检索证实,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发表的该病研究中最大临床数据的创新性成果,未来针对ATP7B不同突变类型差异性的研究将有望开启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个性化治疗的大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安徽省科技厅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安徽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中心  |  安徽省中医药学会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研究实验中心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研究实验中心   版权所有   皖ICP备06002933号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117号科研楼13楼   邮编:230031   电话:0551-62850165   邮箱:syzx0165@163.com   QQ群:812185976
CopyRight 2018-2019 w.azyf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分辨率1350以上,IE8.0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官方实验交流群 官方微信公众号